10月2日凌晨5点30分,在某火车站附近一间约10平方米的平房里,废品回收员钱奎(音)又开始了他的一天,他洗漱、做饭、出门。钱奎推着三轮车,在晨风中走着。7点半左右,三亚废品回收公司小编跟着他来到某图书批发市场的四合院。“这孩子又来了!”书店老板刘先生热情地接待了钱奎。然后,钱奎把铺子前的旧书、废纸、纸箱等杂物编织袋扔到他的废物车上。他蹲在地上,戴上手套,迅速地把东西按类别分类,然后在秤上称了称。
这个年轻人在我们的院子里捡垃圾已经三个月了。他很诚实,秤也准确。有时他可以给我们一个额外的一元和二元。年轻人很少能忍受这样的艰辛和艰苦的工作。我们院子里大约有十二家小书店,所有的旧书都卖给他。”刘老板说。
带着500度近视眼镜的钱魁看上去斯斯文文,跟其他收废品的人形象颇为不同,被人称为“眼镜哥”。的确,今年25岁的他3年前毕业于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**,算是这个行业中****高的。
“大学毕业之后做过销售,也在工地里干过活,接触的行业也挺多,一直不是很顺利。后来也是挺偶然地进入这一行。”钱魁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,当然**初也没想过收废品。“也是现实所迫吧,我开始慢慢地调整自己的心态,你看大学生有靠卖猪肉、靠擦鞋创业成功的,行行出状元嘛。我爸就是收废品的,我跟他体验了一段时间,对长春的收废品市场也进行了详细考查和分析,从去年就开始从事这一行了。”
到了午饭的时间,钱魁来到长春**旁边的一家农贸市场,在卖饼的摊位前停了下来。“给我称半张油饼。”工作的地方离家太远,中午一般都是在市场里随便找点吃的,花上个三五元钱。“偶尔我也吃顿高级的,就是上饭店里点个炒干豆腐,我就挺满足的了。”钱魁说。
采访中,钱魁右边眼镜中间裂开的一条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“有一次干活时候不注意,眼镜就碎了,能有一个月了吧,一直没换新的,能将就用就将就用吧。”钱魁微笑着说。
“干这行挺苦的吧?”记者问。
“是挺辛苦、挺累的,不过这都是次要的,你看我这身上,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。手上也都是磨出的茧子,就算每天工作的时候戴手套,也没有太大作用。”他说。
“你这每天能挣多少啊?”
“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个百八十块钱,一个月加一起就是两三千,不好的时候每月也就能挣千八百。像废纸、纸盒什么的,我收的时候是每斤3毛5,卖给收购站是4毛多,能赚个1毛钱左右。瓶子我们是按个收,按斤卖,现在收一个瓶子是8分到1毛钱,按斤卖,一斤是2.5元,价格不稳定,平摊下来一个能挣个一两分钱。”
“收破烂,破烂换钱。”午饭后,钱魁推着车子在火车站周围的小区里接一些居民的散活。“我这刚开始干,也没成规模,没有固定的大客户,走到哪儿都多喊两嗓子,尽量多揽点活儿呗。”
虽然每天工作都很辛苦,但是谈及未来,钱魁还是一脸笑容。“我多多少少经历过不少事情,现在心态也很好。只要去争取,未来还是有很多机会的。我干这个,就是看准了这个行业的潜力。我会一直坚持下去,相信收破烂也能干出点名堂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