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7年7月12日,《昆明日报》头版刊登了《垃圾分类收集》一文。当时的昆明人会把牙膏皮、桔皮、碎玻璃、旧报纸等送到国营废品堆场出售。那时,外国人也来中国学习如何分类垃圾。三亚废品回收公司小编觉得当时的垃圾分类主要是节约意识,还没有上升到环保意识。家里觉得当时的物质生活很差,没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东西,“连腐烂的蔬菜都要捡起来喂鸡。”也没有危险废物。
“我们的垃圾里有塑料得到1979年,以前都没有扔掉塑料。”垃圾分类曾经是一种“作秀”。近年来,中国又开始“捡起”垃圾分类。一开始,这真的是一场“作秀”和“摆样子”。为什么?由于垃圾分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,前端垃圾分类依赖于后端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处理。例如,“日本建了垃圾焚烧发电厂、垃圾填埋场、餐厨垃圾处理厂,这就把垃圾分开了——可燃的送焚烧厂,不可燃的送填埋场,有机的去堆肥。”而我国重启垃圾分类工程的时候,后端处理设施根本没建立,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老百姓在前端仔细地做好垃圾分类之后,结果被胡乱堆在一辆车上拉走了。